社田鼠

Microtus socialis   Pallas
   

  38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外形:个体小,尾短,尾长不及体长1/3;后脚小,后脚长17(13—19)mm;耳朵短,耳长8(4一12)mm,稍露出于毛被之外。毛长而软。脚底有中等长度的密毛,但脚趾和脚垫上没有毛。后足垫5个。
毛色:背毛浅灰棕色或淡黄褐色。毛基深灰,近毛端淡灰杏黄色,毛尖黑褐色。头顶毛色与背色同,两颊稍浅,淡杏黄色明显,耳背与头顶毛色相同。腹毛浅黄色,毛基铁灰色。尾二色,但极不明显,尾背面浅土黄色,底面淡黄,毛色反差极小,可以认为尾巴是同色。
头骨:社田鼠个体虽不大,但头骨却相对较大,颅全长26.4(25.8—28.3)mm。吻部短粗,鼻骨宽而扁平。眶间部宽,左右两侧眶上嵴明显,但却不在眶间愈合,眶间形成一个较宽的洼陷纵沟。颅室长约颅全长的50%,颅室宽也接近颅全长的50%。左右人字嵴隆起,向两侧延伸,矢状嵴不明显。枕髁不发达。顶间骨横长,纵短,上缘中央有尖突。
门齿孔小。腭骨表面有两条纵沟。腭骨后缘有典型的骨桥。听泡极大,听泡长8.9(7.9—10.2)mm,听泡长约占颅全长1/3。听泡向两侧突伸,虽膨大,但表面却低平,向后可突伸至枕髁或超出顶髁,向两侧则至副枕外侧或超出其侧。听泡内壁有海绵状或蜂窝状的骨质,使膨大的听泡可以加固。大的听泡,向外隆突,使后头宽变大,后头宽14.O(12.9—14.9)mm,约占颧宽的90%左右。除台湾田鼠(Microtus kikuchii)的后头宽也达颧宽的90%左右外(见德田御稔,1941),社田鼠是中国大陆后头宽较大的田鼠种类之一。依此可以作为此鼠的鉴别特征之一。
牙齿:第1上臼齿上面的横齿环呈不等边的倒置三角形状,外侧的边短,内侧的边长。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侧2个,外侧2个。此臼齿内、外侧各形成3个突角。个别的个体(No. 26721)外侧第2个封闭三角形有后内角向内隆突。第2上臼齿前面的横齿环也呈倒置的三角形,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。外侧第2个三角形有后内角,有的个体此后内角甚大(No. 26721及No. 26722),与克氏田鼠(microyus clarkei)颇相似。此臼齿外侧与内侧均具3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前面的横齿环也是倒置三角形状,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2个,比较小,内侧有1个,比较大。最下面有一个C字形的齿环,其上臂较长,下臂稍短,C字形的底部有一个向下突的底突,朝下突出。此臼齿由于底部C字形齿环的开口朝内,因此内侧形成4个突角,外侧形成3个突角。从齿型,以及封闭三角形的宽度来看,仍属于田鼠亚属(Microtus)的齿型。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的外臂短,内臂甚长,其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侧有3个,外侧有2个。最上面的顶齿环呈跳棋子状。此臼齿内侧有5个突角,外侧有4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的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侧有2个,外侧有2个。此臼齿内侧有3个突角,外侧有3个突角。第3下臼齿为3个摞置的横齿环。最上面横齿环外侧底边有一个显著的内陷角,使此上横齿环形成一个外下角。此角相当特异,并且是个稳定的特征,可以作为此种鼠类的鉴别特征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腭骨后缘有骨桥。听泡大,听泡长8.9(8.5—10.2)mm,向外隆突,向后突伸至枕髁,或超过枕髁。向外乳突突伸超过副枕突,致使后头宽特别大,其宽达14.0(12.9—14.9)mm,占颧宽的80%以上,最宽达颧宽的91%。个体小,体长102(81一125)mm,尾短,尾长29(24—32)mm,占体长28%,不及体长1/3。背毛色浅,为浅灰棕色,在田鼠属(Microtus)中,属于毛色浅的种类。第3下臼齿为3个摞列的横齿环。最上面横齿环外侧底边有一个显著的内陷角,使此横齿环形成一个外下角。此角相当特异,十分稳定,为重要鉴别特征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栖息在山地草原、灌丛草原及农田附近的草地。喜潮湿,在近水源附近的草丛中,数量较多。据记载(Goodwin,1934)在峭壁侧面滴水的草丛中,即捕获过社田鼠。白天活动,以禾本科草类和蒿属植物的嫩芽为食,喜吃多汁食物。群居。挖掘能力强。所挖的洞道长,洞道全长可达8m左右,洞口直径约4.5cm左右。一个洞群占地面积有1Om2左右,最多占地达到50m2。一个洞群最少有10几个洞口,最多可达到几平方米。在额敏,一公里可见到洞群达20多个(王思博等,1983)。在阜康1400—1900m的山地草原,根据王逢桂和马勇1979年的调查,500夹日捕获社田鼠34只,每百夹日捕获率达6.8%;在木垒1500—2700m高的针叶林和森林草原带,650夹日每百夹日捕获率为1.4%。但洞道浅,洞深仅25cm。洞道内有窝。洞口外跑道明显。不冬眠,冬季在雪被下活动,在灌丛根部做窝。冬季虽有秋季储藏的干草和种子,却在雪下啃咬树皮,这可能与其喜食多汁食物有关。在苗圃,尤其是果园,危害甚大。每年产仔至少3窝,每窝产仔5—8只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在哈萨克斯坦,乌兹别克,土库曼,俄罗斯,乌克兰,伊朗,叙利亚和巴勒斯坦。

国内分布

中国新疆(吐鲁番、术垒、阜康、清水河子、塔城、额敏)为其分布的东端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:数量多的地区,危害草场、农田和果园。社田鼠是鼠疫宿主动物(王思博等,1983)。但是,总的来说,社田鼠栖息地分布局限,进行数量控制并不困难。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其天敌。在社田鼠聚集的地区,禁猎和停止收购毛皮等天敌猎产品,是最经济有效、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办法。应宣传提倡,行之有效后推广。
染色体核型2n=62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依其牙齿的齿型来看,此种田鼠应列入田鼠属(Microtus)的田鼠亚属(Microtus)。由于其听泡大,向两侧突伸,Ongev(1950)将其单独划分为一个亚属一一宽颊亚属(Chilotus)。Громов和Поляков(1977)又将社田鼠和地中海田鼠(Microtus guentheri)另立一个亚属-一一阔头亚属(Stenocranius)。他们均突出了社田鼠后头宽较宽的特点。然而,经本次校订发现,听泡大而后头宽的种类,远不只以上两种,台湾田鼠(Microtus kikuchii)同样是大听泡、宽后头的种类。若此特征体现不出更大的特异性,则其余的特征更不足以使社田鼠另立新亚属。全面权衡,社田鼠仍以划归田鼠亚属最合适。
依 Ellerman (1941)列出8个社田鼠亚种,但他将中国有分布的 Microtus socialis gravesi Goodwin (1934)作为同物异名,划入指名亚种 Microtus socialis socialis Pallas(1773)。Ellerman 等(1951)列出7个亚种,将 gravesi 分出,独立成亚种,却将 M. c. astrachanensis 和 M. c. parvus 又并入指名亚种;其他亚种也做了调整。由于均非中国境内的亚种,就不做进一步校订了。
关于中国社田鼠的亚种,最早没有确切的记载。Thomas (1912)曾报道在准噶尔盆地塔尔巴哈台山南部草原采到过社田鼠,Ongev(1950)及Ellerman(1951)也报道新疆有社田鼠分布,但没有涉及到亚种。
Ongev(1950)及 Слудский(1978)提出毗邻中国的阿拉湖附近和西天山地区的社田鼠是 Microtus socialis gravesi。但在中国仍没搞清其亚种。
钱燕文等(1965)报道在博格多山南麓采到的社田鼠估计是 Microtus socialis gravesi,但标本的尾长和颅全长均大于 gravesi,又有所质疑。
王逢桂等(1982)研究了新疆东天山博格多山南坡和北坡的社田鼠标本,发现其尾长,在博格多山北坡14(♂♂)尾长占体长的29%,(♀♀)尾长占体长的28.5%;博格多山南坡仅采到1只(♀)社田鼠,尾长占体长31.7%。结果表明博格多山区的社田鼠,尾长占体长28%以上,接近体长1/3。
新疆塔尔巴哈台塔城和额敏所采的社田鼠尾长仅有体长的20.8%。这与 Microtussocialis gravesi 的模式标本尾长十分接近,其尾长占体长的20%。在哈萨克斯坦,根据12只(♂♂)统计,尾长占体长的21.5%;16只统计结果,尾长占体长19.9%。总平均尾长占体长20.6%。由此看来,新疆塔尔巴哈台的社田鼠是塔尔巴哈台亚种(Microtussocialis gravesi Goodwin,1934)是可以肯定的。
新疆博格多山区(东天山)的长尾巴的社田鼠是一个新亚种一一博克多亚种 Microtus socialis bogdoensis Wang et al.,1982。

检索表文本

社田鼠亚种检索表

个体较大,颅全长大于25mm(量度下限);尾长大于24mm(量度下限),占体长的29.6%(依量度下
限统计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博克多亚种 Microtus socialis bogdoensis
个体小,颅全长小于25mm;尾长小于24mm(模式标本尾长25mm,产地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河岸),
仅占体长的20.8%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塔尔巴晗台亚种 M. s. gravesi